飞行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技术为运动员“开挂” 

来源:飞行力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1

当专注航空航天事业的高校科研团队来研究运动员,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竞速项目中,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们优化姿势,寻找最佳竞技路线?……当科学家参与到体育比赛训练中,会碰撞出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从2019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柯鹏便带领着团队,充分借鉴航空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参与到了北京冬奥会赛事的科技助力之中。

三年过去,为运动队训练项目建模,用大数据分析运动员技巧,为运动装备和冰场提供最优参数……科学家们通过努力使设想变成了现实,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科技创新之路。

柯鹏团队冰上合影。均为受访者供图

将飞行力学知识等运用于冰雪项目中

2021年12月中旬的一个电话,便让柯鹏及团队人员立刻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赶到了位于西南五环开外的中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简称“二七基地”),这是一条他这一年多来走过的、再熟悉不过的路线。

“为让运动员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训练,需要有与学科相关的科技人员进入到传统的体育训练体系里,形成复合型科研训练团队,批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柯鹏介绍,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科学家可以通过传感器和影像资料有效地采集到运动路线、肌肉力量、技术动作以及雪板、冰刀滑行、滞空、触地瞬间等数据,进行实时解构,通过分析和评估这些数据,重新建构更准确的技术能力,探索进一步的改善空间,整体提升运动成绩。

此外,柯鹏带领的团队还可以基于航空领域中的飞行力学、理论力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原理,对运动员的运动情况做个性化的分析和评估,最后针对专项运动,给出一个科学的数学模型。“比如在滑行转弯时,提前减速还是不减速?大弯还是小弯?我们都可以给出优化方案。”

柯鹏团队提出了“体育、理工、医学交叉,人、设备、环境融合”的思路,以人为主,多维度帮助运动员优化运动技巧。比如高山滑雪项目,柯鹏调研和分析发现,运动员从高山往下滑的速度比较快,和飞机的飞行过程非常像,就想到将飞行力学的方法应用到运动路线的分析中。

“滑降项目是竞速类项目,比的就是谁的时间最短,不同路线,运动员局部受力不同,因此我们在评估中要结合装备、环境等所有能影响运动员的因素,改进他的滑行路线,同时还要兼顾运动医学,要在保证运动员最安全的情况下提升他的成绩。”柯鹏笑着说,“不能只比速度,不要命嘛。”

给出一个受力面积最小的姿态、构建一个最理想的转弯模型、提出最减少耗能的技术……就这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攻克,柯鹏团队从科学家的角度给运动队拿出了一个个可实用技术方案,供他们参考、训练。

航空航天中的模拟器应用到运动员实战中

除了建模之外,二七基地里的不少“大家伙”也靠科学家们的助力,例如,辅助运动员们训练的六自由度电动模拟体育训练系统。

柯鹏介绍, 研发出来的这些技巧和方法就必须应用于运动员的实战中去,雪上项目训练受制于天气,只有到雪地的时候才能用,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能否在非雪季也能够训练。六自由度模拟器就是当时提出来的一种新训练模式,可以模拟运动员实际转弯等的一些技术动作。而这和航空领域中、帮助飞行员了解飞机特性的模拟训练系统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

六自由度模拟器由一家公司制作硬件,科学家们负责提供软件方面的数据,进行仿真建模。比如,爬坡是什么速度,转弯是什么角度,运行轨迹和身体姿态等,这些都需要柯鹏团队优化数据,提供给机器。同时,在通过机器训练时产生的一手数据也能被科学家获得,进一步分析建模,逐渐优化运动员的训练技巧和能力,形成了一个闭环。

据介绍,如今大规模的测试已经完成,六自由度模拟器填补了在训练中的一项技术空白。

体育竞技赛场上即使零点几秒的成绩,也能够影响最终的排名,而这毫厘之间写满了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柯鹏表示,经过这几年国内外大小赛事的考量,确实欣喜于运动员们的成绩,让团队觉得曾经的努力是值得的。

用涡扇发动机研发“涵道风扇”推进器

新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航空航天领域中的经验被运用在了方方面面。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训练神器”就是“涵道风扇”辅助推进器。

上一篇:3D建模、风洞实验……高山滑雪背后的“科技范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