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力学》
12月26日,第五届“中国制造日”全国主会场活动“中国荣耀“板块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作主旨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剑/摄
米!这是中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时创造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1452公里!这是南方电网昆柳龙直流工程,也即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所达到的输电距离,同时,这个距离意味着昆柳龙直流工程是世界上输电距离最长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2.5倍以上!这是中国“天眼”FAST,相比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灵敏度上的领先优势。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成就,记录着中国制造从追赶、并行到超越的历程,背后是一个个中国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攻关。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制造正在勇敢地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国荣耀”。
历尽苦难,铸就荣耀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此前,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4型新一代火箭,也分别完成首飞任务。随着长征八号成功首飞,“十三五”期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悉数完成亮相。
“中国天眼”FAST,亦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就是灵敏度,达到了相当于美国同类仪器2.5倍的速度,相对于其他的百米级望远镜来讲,提升了至少一个数量级。不管是观测最神秘的天文学现象快速射电爆,还是在近地天体预警方面的应用,FAST终于使我国的天文学家第一次站在人类视野最前沿探索宇宙奥秘。
凡此种种,荣耀背后,却有着漫漫过往和不为人知的艰辛。
缺少经费,最后在18个月内不花国家一分钱让火箭上了天,这可能吗?
在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余梦伦身上,这件事真实地发生过。这位满头银发的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走上了第五届“中国制造日”的讲坛,回忆起往昔。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全国之力集中于经济发展,没有很多经费分配给航天领域。在不利条件下,余梦伦等老一辈航天人为了不生疏本领、不在技术上落后于国际发展,自己带着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到国际上找经费。同意贷款给他们的是美国一家卫星公司。
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份合同条件苛刻,压力巨大。这家公司提出了条件,火箭必须得在签订合同以后18个月进行第一次飞行实验。如果第一次发射成功了,合同生效。第一次发射失败了,便要赔偿美国卫星公司18个月的损失。
在必须一击即中、不容有失的情况下,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发射成功,距离合同签订正好是18个月。
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才有了中国航天如今的局面。“长征”家族不断壮大。余梦伦欣喜而自豪地感叹道:“回顾曲折的经历,这是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的伟大胜利,对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即便在今天,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尖端科技领域,攀登科技的高峰依然要付出极大的辛苦,面对很多挑战,其中也包括来自自然界的天然难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程师姜鹏介绍,FAST建立在贵州的一个山区里,属喀斯特洼地,大型设备没有办法进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汇集了过去20年里大型结构的施工经验,在此基础上解决难题,完成了安装任务。
“FAST的光环背后藏着100多个人的工程团队,用了26年的时间把它堆积起来。我们真正地把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做成了一个国之重器。”姜鹏说。
但是为了达成目标,这份自立自强是必不可少的,在核心技术领域尤其重要。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程师、“奋斗者”号海试队员廖佳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863计划'访问团去法国考察,有一天中国的专家谈到水文通信的时候,法国人说什么都可以谈,就是水文通信没得谈。因为它有更广阔的应用,外国人包括美国都禁止对中国出口这种技术,所以我们要一直致力于研究水文通信”。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到万米载人潜水器,尤其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中国实现了全海深通信,打破了万米纪录。“奋斗者”号从碧蓝潜入最为漆黑的海底,却真正绽放出了足够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在“半条被子”村,为啥都说她很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