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力学

关于飞行学员启蒙教育的思考 

来源:飞行力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3

一、了解飞行,敲好“入门砖”

与其他的飞行训练和改装阶段不同,初教机阶段是一名飞行学员真正开始接触飞机、了解飞行的第一阶段。目前,我国的飞行初级教育均是以初教六型飞机作为起步,然后逐渐以向其他机种改装作为延伸。初教机阶段,我们可以将其比作通识教育中的小学阶段。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一个初学者。笔者认为,飞行的职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从了解到掌握,最后到通达。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希望学员将通达的阶段无限制的提前,使学员较快程度上的对某一机型达到通达的状态。然而笔者认为飞行教育通达是最终目的,重点在于“了解”的启蒙阶段。而作为初教机教学而言,我们要加大延长“了解”的阶段,才能够使得整个飞行的职业生涯的“通达”阶段到达得更早。纵观整个飞行的职业生涯的学习阶段,在“飞之初”这个重要阶段,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飞行养成,飞行学习中段强调飞行技术的培养和提高,在学习后段强调飞行实战化和特殊化教学。这样在初教机阶段帮助学员强化飞行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飞行的思维和方法。在高教机阶段利用初教机养成的飞行学习方法进行亚音速飞机的通用技术学习。

二、传统教育方式与自主学习并行

为了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我们越发不提倡“填鸭式”“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在初教机阶段,初教机教员能够做到的是“授之以渔”,而目的是帮助学员更加顺利的完成高教机和改装的学习,以最快、最扎实的标准达到“通达”的目标。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各飞行院校也进行了教学管理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其中,强调最多的就是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这其中自主学习是帮助学员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在基础知识上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在飞行上也同样可以。而面对学员飞行经验薄弱的实际情况,学员可以在任务规划、风险防控、教学进度上进行自主学习和管理,提高学员的独立性。“依赖”是学员在初教机飞行的主要心理状态。对于飞行实践而言,学员只能够完全依赖飞行教员来进行学习。

三、强化“飞之初”飞行养成

学员在飞行初期要帮助他们强化“印象”,虽然学员的整个飞行习惯、孤僻动作都是由飞行教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夹杂穿带的。这就会导致标准相同但是人人飞行都具有差异。这种矛盾的现状就需要学员和教员的双重努力。学员要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飞行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际互查互检。教员则是要发现总结自身的孤僻动作,在教学上尽量避免和克服,并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印象。然而这并不代表频繁的更换教员是好的选择。“养”在思维上,“成”在实践中。飞行并非儿戏,飞机也不同于汽车,每一个操纵的动作都必须是过脑过心的,思想上的疏忽和不重视会为之后的飞行埋下隐患。根据安全理论瑞士“奶酪”模型的观点,我们将飞行问题的发生,放在初教机、高教机和改装机三个层面上,在初教机阶段养成越好,留下的问题和隐患就会越少,这在之后的飞行阶段中会起到更大的防御作用。增加基础科目的训练时长是在帮助学员强化基础。基础越牢固、才能够更好的向上发展。新大纲在学员地面教学上强调自主准备、任务规划和理论运用等能力素养的提高。强调在飞行训练的中后期独立完成飞行准备。

四、贯穿始终的安全“底线”

面对安全,切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思想。飞行安全是贯穿飞行员整个飞行生涯的。从每一次飞机离陆,到最后的着陆滑回。每一个操纵动作上都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初教机学员在飞行之初不了解,对于高度、速度的意识还不够强。往往很多学员都认为飞机在天上都是受自己掌控的,不会出现低于底边安全高度的情况,更不会发生两架飞机危险接近的情况。对于此类现象,飞行教官在平常对学员操纵要领和注意力分配的教学时,还要在动作间隙为学员强化安全意识。安全与其他的操纵动作有所不同,它不可能通过某一节课或者是某一阶段的教学就帮助学员养成飞行安全意识。只能通过日常教学的不断强化深入帮助学员了解“安全”的定义。基础的从检查调整发动机温度、检查和调整设备使用开始。进而态势感知、全局意识的培养。都是为了保证飞行环境的安全稳定。尤其像夜间仪表飞行、编队飞行等安全难度系数较大的科目,就更加强调态势感知的培养。教员们要不断强化学员对于高度、速度、前机等方面的注意力分配,就是为了在科目训练中保证飞行安全。对于初教机阶段的教学,启蒙教育要先于飞行技术教育,并伴随着飞行技术教育,这样可以帮助学员养成良好的飞行习惯,树立正确的飞行导向,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美国飞行力学与控制研究的近期动态
下一篇:没有了